心理科(含音樂治療中心)成立于1988年,是中國康復研究中心集臨床、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代表我院康復特色的康復治療科室之一,現有專業工作人員10人,主要為門診和住院患者提供心理咨詢、心理評估、心理治療、心理康復、認知和行為訓練等全方位服務。
服務對象
(1)有情緒、認知和行為障礙的傷殘和慢性病患者、智殘患者及其他殘疾者;
(2)殘疾兒童(腦癱、腦外傷、腦神經疾病、精神發育遲滯和自閉癥兒童);
(3)有心理壓力、情緒困擾、失眠問題及、心理創傷健全人群;
(4)有婚戀問題人群和家庭、社交及適應障礙人群;
(5)有學習障礙、成長問題、適應障礙、網癮等兒童和青少年。
服務內容
(1)智力、記憶、情緒、個性、心身健康狀況、行為能力、心理創傷狀況、社會生活能力測試和評估;
(2)心理、情緒和行為問題的咨詢和治療;
(3)智力、記憶力和注意力等認知功能的康復;
(4)動作和言語模仿行為、語言交流和交往行為、社會生活能力的行為塑造和矯正訓練;
(5)HRV和BETS的神經心理評估與訓練。
(6)認知、語言、情緒和行為障礙患者的音樂治療。
(7)“無影手”視線鼠標訓練系統的電腦操作和認知訓練。
(8)殘疾患者家屬的心理行為咨詢和指導。
服務理念
關愛心靈,穩定情緒;發現價值,促進認知、行為能力的康復。
服務承諾
貼心服務,專業幫助;合理評估,制定實用、合理的康復方案。
心理科就診、進修、實習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豐臺區角門北路10號,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心理科D段2層 ;郵編:100068
交通:地鐵4號線馬家堡C口,公交66、707、51、603、698.、485、529等角門北路站。
電話: 010-87569551
郵箱:boaixlk2009@126.com
普通門診時間:周一下午 專家門診時間: 劉松懷 周二上午 邱卓英 停診
心理科專家介紹
劉松懷
心理科主任,研究員,心理治療師,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心理教研室主任,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特群專業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系委員、北京市孤獨癥兒童康復協會理事。1989年至今一直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心理創傷康復的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2007年赴挪威奧斯陸學院進修國際公共健康課程。近五年來,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12項,在國家級學術雜志獨立發表論文12篇(其中,SCI論文1篇),參與9部書籍的編寫;2009年、2010年和2011年負責舉辦第四屆、第五屆和第六屆北京國際康復論壇心理康復分論壇。主要業務特長:心理創傷的康復,腦損傷患者的認知、情緒和行為障礙的評估與治療,殘疾兒童(自閉癥、精神發育遲滯、腦外傷患兒、腦癱患兒等)智力、情緒和行為評估與康復,言語交流、聯合注意、服從行為塑造與矯正訓練,情緒、心理壓力、婚戀、失眠等問題的咨詢與治療。門診時間:周二上午。
邱卓英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康復信息研究所所長,心理學博士、研究員,著名康復信息專家?,F任世界衛生組織功能與殘疾分類專家,WHO-FIC
FDRG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秘書長,殘疾分類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志副主編,中國康復醫學會康復心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專家委員會成員兼秘書長,美國《殘疾人百科全書》國際編委,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殘疾與康復報告》國際編委,中國人民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生兼職導師等職。專業特長:康復心理學、康復咨詢。門診時間:停診
主要服務項目介紹
1.急性應激障礙(Acute Stress Disorders,
ASD)的心理治療:急性應激障礙是由劇烈的,異乎尋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續困境的作用下引發的精神障礙。臨床表現為強烈的恐懼及精神運動性抑制,甚至木僵狀態,常伴有驚恐性焦慮的自主神經癥狀,如心動過速、出汗、顏面潮紅、呼吸急促等。有的人在強烈的精神創傷作用下,表現為情緒低落、易激惹、悔恨、沮喪、絕望、自罪自責,嚴重時有自殺行為,并伴有失眠、噩夢、疲乏、注意力難以集中,對生活缺乏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急性應激障礙的治療除采用臨床藥物治療和支持性治療,心理治療也非常重要和有效。常用心理治療方法有支持性心理治療、認知治療和放松訓練治療等。
2. 創傷后應激障(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心理治療:PTSD指對創傷等嚴重應激因素的一種異常精神反應。又稱延遲性心因性反應,是指由異乎尋常的威脅性或災難心理創傷,導致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PTSD在傷病殘患者和家屬中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不能控制地、反復和持續地回憶創傷事件或相關事件、避談或不愿會見與創傷事件和人員,對周圍的安全感喪失以及警覺性增高,擔心家人安全和健康,并伴有睡眠困難、易激惹或發怒,難以集中精力等。PTSD的存在不僅影響到人的心理健康、生活質量,而且影響到患者的康復。PTSD常見心理治療方法有:認知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穩定化技術、暴露法、音樂治療、HRV和BETS反饋訓練、以及小組團體治療等。
3.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
Depression)的心理治療:腦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嚴重病人可能會產生輕生的念頭,如不及時防范,部分病人可能導致自殺的后果。是與腦卒中事件相關的,臨床表現抑郁心境的情感障礙性疾病?;寄X卒中后抑郁的病人常常表現為情緒和性格產生變化、睡眠障礙、興趣降低、身體不適、能力下降、悲觀無價值感等。常用心理治療技術有認知行為療法、催眠療法、支持性療法、音樂療法、HRV和BETS反饋訓練等。
4.
催眠療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識范圍變得極度狹窄,借助暗示性語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軀體障礙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應康復患者的情緒、行為和睡眠障礙的治療、心理創傷和身體功能的恢復等。
5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師利用聆聽、演唱、器樂演奏、即興演奏、詞曲創作、舞蹈、美術等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結合不同音樂治療理論流派的方法和技術,來幫助被治療者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可以幫助康復患者穩定情緒,及促進腦損傷患者、自閉癥患兒、精神發育遲滯患兒和腦癱患兒認知、語言、注意力和交流行為的恢復。
6.
心理測量:是通過科學、客觀、標準的測量手段對人的特定素質進行測量、分析、評價。通常心理測量依據測驗的功能,可以分為能力測驗、智力測驗和人格測驗。我科常用的測驗量表有韋氏智力量表、韋氏記憶量表、Gesell兒童神經發育檢查量表、兒童生活能力和行為量表、焦慮抑郁量表、心身癥狀自評量表、自主神經測評(HRV)、腦活動狀態測評(BETS)等。
7.
認知行為訓練:在建立良好的訓練氛圍的基礎上,依據經典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和模仿學習等行為治療理論,按照一定的訓練程序,并借助認知行為訓練控制技術和電腦訓練系統,對康復患者的認知功能和認知活動、語言表達和交流困難,情緒和行為障礙、睡眠障礙和日常生活能力等進行積極的強化治療和訓練。適合訓練的對象主要包括:腦卒中和腦外傷患者、自閉癥和精神發育遲滯兒童及腦癱患兒等。
8.
行為矯正訓練:是指應用行為條件反射和學習理論,對個體進行再訓練、再教育的方法,使個體對周圍環境中的刺激作新的適宜反應,通過改變個體的環境,把不正常的行為變為正常。適用于具有哭鬧、攻擊、退行、多動等不良行為的兒童,自閉癥兒童,腦癱兒童,具有認知、語言交流和行為障礙腦損傷病人,以及各類有行為問題和障礙的人群。
9.
語言交流障礙訓練:語言交流障礙是指心因或腦損傷后造成患者接受與表達語言和動作困難,接受與表達語言和行為不統合,目光交流障礙,人際交往被動及語言和動作交往不合理等異常。語言交流障礙除了要進行專業的語言治療訓練外,也可通過進行專業的認知行為心理訓練和家庭情境訓練。
10.殘疾兒童的聯合注意訓練:是指在一個社會情形中,一個人能夠在物體和人之間協調轉移注意力的能力。聯合注意障礙是自閉癥兒童常見的癥狀之一,主要表現為患兒不能與人對視,不能與人眼神交流,不能有意識看物體,在用語言和動作與人交流時不能主動或被動注視對方等。人際關系互動訓練、行為矯正和塑造訓練、ABA行為訓練和積極的家庭交流配合是被證實有效的改善聯合注意訓練的方法。
11. HRV(heart rate variability)評估與減壓訓練
心率變異性是指逐次心搏間期的微小差異,它產生于自主神經系統對心臟竇房結的調制,使得心搏間期一般存在幾十毫秒的差異和波動。也就是反映自主神經系統交感神經活性與副交感神經活性及其平衡協調的關系,而一個人的焦慮和抑郁情緒與交感和副交感神經活動又有密切的關系。適用于有情緒問題、失眠、緊張、心理壓力大、攻擊行為、心肺功能差、四肢涼、頭痛和軀體痛等人的評估與訓練。
12. BETS腦活動功能評估與訓練
通過對采集到的腦電波信號進行實時處理,處理方法包括小波變換、譜分析、波形識別、自相關、互相關、微積分等算法,獲得定量腦指標參數:I22及I35指數,即為腦意識專注指數及腦鎮靜放松指數。BETS腦活動功能評估能較好地反映一個人腦活動當前狀態、腦耗能指數、腦困倦睡眠指數、腦內外專注度、腦放松指數、腦記憶加工和疲勞程度、左右腦工作狀態等指標,并可針對某一特定指標進行腦活動訓練。主要用于心理壓力大、腦損傷患者、心理創傷患者和殘疾兒童的腦功能活動的評估和訓練,以及健康人群腦活動“體檢”。
13. “無影手”視線鼠標操作及認知功能訓練
是一種視控電腦系統,視控電腦系統是通過視控儀追蹤人的視線焦點來操作的電腦。操作靈敏、精確度高,可以達到傳統電腦鼠標同等級別的精度。我科利用“無影手”視控看護系統對上肢殘疾患者進行損傷電腦訓練,患者通過頭部靈活運動,實現了幾乎所有用手能做到的電腦操作,如打字,上網,繪圖甚至工作;對于頭部活動不便的患者,可以利用全能眼眼控看護系統來操作電腦,通過眼睛注視來撰寫文章,速度甚至比很多人用手打字還要快?!盁o影手”視線鼠標訓練系統還可以實現對腦損傷患者和殘疾兒童的注意力、交流及認知功能的訓練。
特色服務
經過20多年的探索、研究和積累,我科在脊柱脊髓損傷患者、截肢患者、腦損傷成人和兒童患者、糖尿病及癌癥患者、腦癱患兒、自閉癥和精神發育遲滯兒童等人群的ASD和PTSD的治療、殘疾后的心理適應、情緒異常的調整、兒童異常行為的塑造和矯正、智力和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訓練、語言交流障礙的訓練、HRV和BETS的評估與訓練形成了自己的專業康復特色。
教 學
心理康復科一直承擔著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本科和研究生心理康復課程的授課和帶教實習任務,每年為全國相關的康復技術學習班和來中心進修的醫生開展心理康復專題講座,每年接受外院醫生來科進修學習,參與多部康復教材心理康復章節的編寫工作,每年舉辦心理康復論壇和心理康復技術學習班,并承擔JACA遠程康復項目心理康復教材的編寫和教學。
科研與交流
心理康復科一直承擔本中心心理康復的科研任務,并參與多項國家和部級研究課題,近年來正式發表心理康復專業論文15篇(其中1篇為SCI論文),在各類學術會議發表論文30余篇。
心理康復科同時也是首都醫科大學臨床心理系的組成單位之一,并參與臨床心理系的相關工作和學術活動。近幾年來與美國、挪威、日本、英國、奧大利亞、臺灣及香港同行進行過學術交流。
心理康復科將以臨床心理康復、兒童心理康復和神經心理康復作為未來學科的發展方向,努力打造我院心理康復特色,力爭在心理康復領域達到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并爭取成為殘疾人心理康復領域的示范窗口和培訓基地。
歡迎中外專家、同仁到我科指導交流、探討合作或進修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