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概況
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創建于2009年??剖叶ㄎ挥诩怪顾钃p傷后的功能重建外科治療及綜合康復治療。共有床位47張,集臨床、教學、科研于一體,為首都醫科大學碩、博士研究生培養點、博士后流動站??剖矣邢硎車鴦赵禾厥饨蛸N專家2名,主任醫師5名,
70%的醫師具有博士學位。以“手術治療與康復一體化管理”為主要科室特色。業務范圍主要包括:高位頸脊髓損傷后的呼吸功能重建、脊髓損傷后上肢與手功能重建、下肢功能重建、各種痙攣的手術治療、壓力性損傷的手術治療、脊柱脊髓損傷的外科治療以及脊柱脊髓損傷綜合康復治療等。在頸椎病和腰椎病的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手術治療加康復訓練一體化為特色的管理模式。
科室承擔首都醫科大學本科、碩士、博士培養任務,與國際上著名的研究機構,如瑞克漢森,羅格斯大學,哈佛大學,霍普金斯、香港理工大學等保持密切的學術交流,并聯合培養博士。承擔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和局級科研課題27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5項,發表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SCI論文18篇,主編、參編專著16部,擔任總主編,組織編寫《康復醫學專業方向教材一套4本》、《康復治療學系列教材19本》;培養碩士研究生30名、博士研究生24名,博士后4名。
二、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成果介紹
1、高位頸髓損傷患者呼吸功能重建
頸脊髓損傷患者存在嚴重的呼吸問題,一些患者終生需要呼吸機,生活質量極為低下。李建軍、楊明亮教授等針對這一醫學難題,建立了“胸式呼吸重建技術”(spinal
cord,2014,52(7):564-9.),“腹式呼吸重建技術”(J Neurosurg: Spine,
2011,15(2):190-194)和“植入式呼吸起搏器技術”,同時開展呼吸康復訓練,顯著提高了頸脊髓損傷患者的生活質量。在高位頸髓損傷患者呼吸功能障礙處理方面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胸式呼吸重建手術 膈神經功能重建手術

將植入式呼吸起搏器技術成功引入我國
2、頸脊髓損傷患者的手功能重建
頸脊髓損傷后手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杜良杰教授帶領下,采取肌腱轉位等手術方法,成功為頸脊髓損傷后手功能障礙的患者重建了手的爪握持物功能,使患者可以拿物、吃飯、穿衣,顯著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

頸脊髓損傷患者手抓握無力 肌腱轉位術后可握水杯

術后自己喝水 術后自己吃飯
3、神經系統損傷后的下肢功能重建
下肢畸形是腦、脊髓、周圍神經等損傷后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杜良杰教授帶領團隊開展了大量下肢矯形功能重建手術,使大量患者的站立和行走功能得到了顯著提高。杜良杰主任作為副主編參與《外固定與足踝重建》的編寫,該書成為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推薦用書。

大齡腦癱患者雙下肢畸形分期 大齡腦癱患者雙下肢畸形一期矯正
矯正外固定架固定術 外固定架固定術

脊髓損傷后下肢痙攣馬蹄內翻足畸形矯形術后 杜良杰教授參編專著(副主編)

腦外傷后下肢痙攣性馬蹄內翻足矯正術后 髕骨脫位馬蹄內翻足矯形術后
4、嚴重肢體痙攣的手術治療
痙攣是上運動神經源性損傷之后的最常見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四肢功能,在杜良杰教授帶領下,開展了大量有關緩解痙攣的手術治療,獲得了滿意的臨床療效。如腦外傷、腦血管疾病后痙攣、脊髓損傷后痙攣及腦癱患者痙攣的四肢手術。手術方式包括頸椎SPR、脊髓圓錐區SPR、周圍神經SPN手術、脊神經后根入口區損毀術等。

SCI后前臂旋后困難 正中神經SPN術后 SCI后嚴重痙攣長期臥床 術后痙攣消失

腦外傷后的痙攣手畸形 頸椎SPR術后手痙攣緩解

脊髓損傷后雙下肢痙攣難以行走 手術后行走功能明顯改善
5、脊髓減壓基礎與臨床系列研究
脊髓損傷治療是醫學上的難題,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近年來脊髓減壓治療引起了廣泛關注。李建軍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就此開展了廣泛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楊德剛博士、顧蕊博士深入研究了脊髓減壓術的手術時間窗問題(Spinal
Cord. 2013 June; 51 (6): 673-678),胡安明博士研究了脊髓減壓術對脊髓損傷后水通道蛋白-4和水通道蛋白-9表達的影響(Spinal
cord. 2015
Feb;53(2):98-102);并開展了大型動物脊髓損傷模型和脊髓切開術研究。在系列研究基礎上,楊明亮、王玉明主任等將研究結果成功試用于臨床,取得了初步的效果。

犬脊髓損傷模型制作
6、頸腰椎疾病手術與康復的一體化管理
遵循頸椎和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與康復的一體化管理理念,將頸椎病和腰椎疾病的手術治療與康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采取“術前康復——手術——術后康復”的一體化管理流程,使患者頸椎和腰椎功能康復最大化。杜良杰、李建軍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主動抗阻運動療法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研究獲得2007年北京市豐臺區科技成果三等獎。

脊髓型頸椎病術前MRI 前路減壓融合內固定術后

頸椎康復器,發明人 杜良杰 專利號ZL 2005 2 0143657X

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腰椎管狹窄癥的手術康復一體化管理
7、截癱患者下肢仿生外骨骼的研發
李建軍、楊明亮教授承擔的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項目(2012BAI34B02)開展了脊髓損傷患者下肢外骨骼研究研究。目前成功設計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外骨骼。其中髖部彈性儲能式外骨骼能明顯降低截癱患者的行走耗能,具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研究團隊及受試患者合影 髖部彈性儲能下肢外骨骼 髖膝驅動下肢外骨骼
8、鋰制劑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
碳酸鋰被廣泛用于抗抑郁及促進骨髓白細胞再生,近年來發現其能促進神經干細胞分裂、再生。 李建軍、楊明亮教授與美國Rutgers 大學的Wise
Young,香港大學的蘇國輝院士等聯合開展了碳酸鋰治療慢性脊髓損傷的臨床試驗(Spinal Cord.2012 Feb;
50(2):141-6),研究中意外發現,鋰制劑可能具有治療脊髓損傷疼痛作用。隨后該研究團隊再次聯合開展了碳酸鋰治療脊髓損傷后神經性疼痛的臨床研究。

9、開展脊髓損傷神經再生及修復治療研究
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是近年的研究熱點。李建軍、楊明亮教授與中國康復科學所陳惠教授聯合開展了臍帶血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基礎與臨床研究;
在李建軍教授指導下,陳亮博士開展了干細胞移植聯合藥物干預脊髓損傷修復的研究(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9(20):1830~1838)。

10、主導衛生部脊髓損傷康復指南編寫
受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法制司委托,李建軍教授主導并制定了《脊柱脊髓損傷的評估、治療與康復標準》,這是國內該領域第一個衛生標準。
11、脊髓損傷數據庫建設
李建軍、楊明亮、杜良杰教授、高峰博士等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脊柱脊髓損傷數據庫。在該數據庫支持下,完成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脊髓損傷預警模型研究”。
李建軍、周紅俊教授等開展了北京地區大規模脊髓損傷流行病學資料調查(Spinal Cord. 2011
Jul;49(7):777-82),研究結果被學術界廣泛引用,同時為政府機構制訂殘疾人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三、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專家介紹
1、周天健教授介紹
周天建,
首都醫科大學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首席專家。曾在白求恩醫科大學從事骨病、腫瘤、小兒骨科專業35年。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髓損傷科首任科主任。曾在日本國立康復中心及脊髓損傷中心進修一年。主要從事脊柱脊髓損傷、脊柱脊髓腫瘤、脊柱脊髓疾病以及周圍神經損傷的臨床研究。在上述各種疾病所導致的手功能障礙、下肢功能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以及性功能障礙的功能重建方面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采用先進的手術及保守治療技術治療脊髓損傷后嚴重肢體痙攣、頑固性疼痛以及癌性疼痛。有《脊柱脊髓損傷現代康復與治療》、《脊髓損傷患者性功能康復與生育》及《脊髓診斷學》等10部專著。譯著《康復技術全書》被衛生部定為康復必讀參考書。發表國內外論文百余篇。曾任中國康復醫學會脊柱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脊髓學會會員兼中國脊髓損傷分會主席,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脊柱脊髓雜志》主編。為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2、李建軍教授介紹
李建軍,男,教授、主任醫師、博士后導師。1990年赴加拿大女王大學醫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曾先后在國際最著名的加拿大桑尼布魯克醫學中心、英國國家脊髓損傷中心、德國著名斯圖加特凱撒琳娜醫院和日本國立康復中心留學深造。李建軍教授從事康復事業30年來一直致力于骨科、脊柱脊髓外科和脊髓損傷的治療與康復工作?,F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博愛醫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院院長、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經損傷與修復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福利學會副會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醫院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雜志》主編、《中國運動醫學雜志》編委等多項職務。李建軍教授主持和參與國家級、省部級和局級科研課題28項,并獲得國家發明專利,4項,發表核心期刊學術論文160余篇,其中SCI論文17篇,
主編、參編專著16部,擔任總主編,組織編寫康復醫學專業方向教材一套4 本、康復治療學系列教材19 本, 培養碩士研究生28名,博士研究生24 名、博士后4
名。為有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特需門診:周二上午.

3、杜良杰教授介紹
杜良杰,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社會任職:現任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理事,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分會秘書長,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脊髓損傷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際脊髓學會中國脊髓損傷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學會脊髓損傷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創傷學分會骨與關節損傷學組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殘康復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肢體殘疾康復專業委員會Ilizarov技術學組常委、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創傷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手外科分會華北地區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骨科專業委員會教程工作組顧問、中國醫師協會骨科分會康復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康樂關愛,健康之路”中國神經源性膀胱治療與康復培訓項目特邀專家。
專業特長:主要從事脊柱脊髓損傷和疾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擅長脊髓損傷后手功能重建手術、下肢功能重建手術;中樞神經損傷后嚴重痙攣的手術治療;四肢骨關節矯形手術。倡導主動抗阻運動療法治療頸椎病,發明頸椎病康復鍛煉專用器械;在頸椎病和腰椎疾病的手術與康復治療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成果簡介:獲得國家專利5項,研發專利產品一項。在國內外發表文章35篇。參與編寫專著5部。獲得北京市豐臺區科技成果三等獎2項。獲得2014年度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十佳文明職工稱號、2014年度首都醫科大學優秀教師稱號。
獲得全國“敬佑生命.2016榮耀醫者”專業精英獎。
主要科研項目:脊髓損傷后痙攣的臨床與康復;脊髓損傷后上肢與手的功能重建研究;脊髓損傷后痙攣的外科治療與評估;頸椎病性頭暈的臨床與基礎研究;
慢性頸部疼痛的主動抗阻運動療法;脊柱手術聲波導航儀的研制;肌電生物反饋訓練在脊髓損傷康復中的應用研究;微電子肌電橋技術在脊髓損傷患者手功能重建中的應用研究。頸椎病發病規律研究。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至周三上午

4、楊明亮教授介紹
楊明亮,男,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副教授,首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副主任,兼任北京腦重大疾病研究院神經損傷修復研究所副所長。
擅長于脊柱脊髓損傷臨床及康復治療、脊髓損傷并發癥處理、呼吸功能重建、頸肩腰腿疼痛等治療。主要研究方向:脊髓損傷后呼吸功能重建,脊髓損傷后神經再生及修復,脊髓損傷后微循環障礙及脊髓損傷后康復治療。
專家門診:周二下午/周四上午

5、王蘭主任醫師介紹
王蘭,女,主任醫師,系我國著名的脊柱脊髓外科以及脊髓損傷康復學專家,從事脊柱脊髓外科和脊髓損傷康復治療工作35年,是我國第一個獲國際殘疾人體育比賽、殘疾程度分級認證評審專家。
專家門診 周四下午/周五上午

6、王玉明副主任醫師介紹
王玉明,男,副主任醫師,北大骨科研究生畢業,從事骨科、脊柱外科、顯微外科、脊柱脊髓損傷康復臨床工作。北京醫學會鑒定專家,中國殘疾人奧委會體育醫學分級師,國際殘奧體育分級師。
擅長:脊柱骨折、脊髓損傷、椎管狹窄、先天性脊柱脊髓畸形、腰椎間盤突出、頸椎病、外周性及中樞性疼痛治療。
專家門診:周三下午/周五下午

7、楊德剛副主任醫師介紹
楊德剛 副主任醫師 專業特長:脊髓損傷康復與治療。
2001年畢業于山東省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獲醫學學士
2004年畢業于重慶醫科大學神經病專業,獲全日制醫學碩士
2004年至2010年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歷任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2010年-2013年首都醫科大學康復醫學與理療學專業全日制醫學博士
2013年至今就職于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神經功能重建科,歷任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脊柱脊髓損傷的治療與康復工作。專業特長為脊髓損傷的治療與康復。近5年第一作者發表SCI文章3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F為國際脊髓損傷協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骨科專業委員會教程工作組副組長。
專家門診時間:周一下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