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二為張軍衛(受訪者供圖)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報道
編者按:近年來,在黨和國家領導下,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成就顯著。一批心懷大愛的醫生們深刻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他們憑借一顆最善的心成為了患者心里最美的人。為此,《華夏時報》開設“走近最美醫生”欄目,通過講述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先進事跡,號召廣大醫務工作者以此為榜樣,不斷修醫德、行仁術。
查房、開會、手術、出診、科研。這是脊柱脊髓外科主任醫師張軍衛的一天。
8月29日傍晚,《華夏時報》記者來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此時,保安已經開始收拾安檢機器。而在6樓的住院部醫辦室,張軍衛仍端坐在電腦前處理學術論文,盡管一天里他已經工作了10個小時。用他的話說就是:“一個醫生不能光白天忙活,沒有論文等于沒有成績;但也不能光寫論文開會,不認真治病救人,這樣本末倒置?!?/p>
1991年,張軍衛分配進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工作。北京博愛醫院作為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直屬的以康復為特色的三甲綜合醫院,擅長治療脊髓損傷、腦卒中、腦外傷、截肢、骨關節傷病、小兒腦癱等病癥引起的功能障礙以及慢性疾病。而就是從這天起,張軍衛的命運與康復醫學緊緊拴在了一起。
作為現代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很多人對康復醫學的認知僅限于“聽說過”。事實上,康復醫學是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保健醫學并列的第四類醫學。在中國,康復醫學的發展是從0開始悄然起步的,并逐漸從不被知曉走向家喻戶曉。張軍衛回憶道,“很多年前,中國的運動員受傷需要出國。其實,并不是中國醫生沒有能力做這類手術,而是手術后的康復治療條件有限?!?/p>
學醫是平凡人的向往
2023年8月的某天,時下炙手可熱的偶像組合登上熱搜。這一次與他們相關的詞條是,“我想成為醫生”。乘著熱氣球的7個少年中,有3人喊出“我曾經的夢想是當一名醫生”。而在該條微博評論區,更是有接近1.5萬條網友留言談論醫生夢。
“學醫是平凡人的向往。當醫生是我小學起就堅定的夢想?!?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225.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Keyword_Type_2">張軍衛向《華夏時報》記者說出了他的心里話?!靶〉臅r候,母親身體不好,農村缺醫少藥,每次看病的艱難都刺激著我幼小的心靈。這樣我萌生出長大了一定要當醫生的念頭?!?/p>
1966年,張軍衛出生在遼寧省鐵嶺市北部山區一個普通的教師家庭?!拔野职质钱數氐囊粋€小學老師。他常說的口頭禪就是,‘不管到什么時候,讀書好總歸是有用處的?!艿剿挠绊?,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對學習特別感興趣?!?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225.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Keyword_Type_2">張軍衛說。
在張軍衛的記憶里,直到他小學三年級,父親的觸動讓他堅定了學醫的決心?!爱敃r全國統一高考剛剛恢復,這個消息公布的那天,學校里的孩子們都非常激動,奔走相告。那天,平時很少哭的父親,眼含淚水撫摸著我和哥哥的頭說:‘孩子們的希望來了,你們有希望了。你們可以通過讀書學習走向更廣闊的地方?!?/p>
這個場景直到今天仍歷歷在目,現如今,身為人父的張軍衛對這種感覺有了新的認識?!霸谀莻€年代,看著自己聰明可愛的孩子,未來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夢想。一個父親,一個老師,怎么會不激動呢?”
從那天開始,張軍衛更加努力學習。在村里小學讀了6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到了鄉中學,再以鄉村生源第一名的成績考到縣立重點高中。1985年,張軍衛迎來了他期待已久的高考?!拔页^錄取分數線100分,但是因為立志學醫,當時就報了8所學校,全都是醫科大學。而且在服從不服從那一欄里面標出來,‘不服從被調劑到其他院?!?,最后被中國醫科大學錄取?!?/p>
經過6年學習,張軍衛被分配到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工作。在博愛醫院工作的6年,張軍衛有機會接觸到康復領域的學術交流。這個過程讓他逐漸體會到,如果想更好地服務患者,需要更多的學習與歷練。
于是在工作了六年后,張軍衛又考到了日本埼玉醫科大學攻讀博士,并在東京大學完成博士后研究。2006年,獲得了雙證的張軍衛結束旅居日本生活,回到北京博愛醫院繼續工作。其作為科室主任,專業任職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副主任,工作至今。
張軍衛一直篤信:“一個醫生最應該具備的品質是醫德?;颊邅淼竭@里,把自己托付給我,就是對我的信任?!?/p>
第一排左三為張軍衛(受訪者供圖)
與中國康復事業共成長
“我伴隨著中國康復事業發展歷程一路走來,所以對康復事業抱著一種由衷的熱愛。這輩子我的青春和熱血都在為中國的康復事業貢獻力量?!?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225.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Keyword_Type_2">張軍衛坦言。
1988年的中國,康復事業才剛剛起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的發展一切從零開始,意味著艱難的探索,也意味著甜蜜的收獲。35年前,許多對康復醫學既懵懂又有熱情的年輕人一同加入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在康復醫療的崗位上燃燒青春。
張軍衛剛入職的時候正趕上國家康復醫學的起步發展?!澳菚r候對于醫學生而言,康復這個二級學科并不是好選擇。在中國康復事業發展初期,專業人員十分稀缺,康復器械不齊全,病床只有數十張,護理人員的培養還在醞釀中。再加上當時的環境下,康復醫學觀念還未推廣開來,許多人甚至連聽都沒聽說過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每走一步都是摸著石頭過河?!?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225.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Keyword_Type_2">張軍衛向記者回憶道。
每天早晨7:00張軍衛從家里出發,7:30到達醫院,而后用半小時左右查房住院患者,了解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及調整用藥方案等。8:00,張軍衛開始組織病例討論會,針對前一天入院的患者制定治療方案,決策術前術后管理策略。8:30后,張軍衛進入層流手術室準備,通常手術結束時間會超過下午1:00。在這中間,張軍衛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只有下了手術臺后,才能短暫吃幾口飯,隨后便立即趕往門診出診。
左二為張軍衛 攝影/郭怡琳
正是在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醫護們繼承甘于奉獻精神。經過30年腳踏實地的奮斗,博愛醫院在臨床和醫學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記者了解到,以張軍衛所在的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脊柱脊髓外科為例,其專攻脊髓損傷康復。應用脊髓損傷早期康復與評價的規范化模式,幫助超過8000例患者,實現減少并發癥,促進功能恢復的效果。
采訪進入尾聲后,張軍衛又急匆匆打開了電腦?!案老啾?,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救死扶傷不是一句空話,這是每一個選擇醫生作為職業的人的本能,既然選擇就不會后悔?!?a target="_blank"href="/Html/Doctors/Main/Index_225.html" class="keyword_Default Keyword_Type_2">張軍衛坦言,“在當今社會下,醫患問題矛盾,總是在大眾視野里沸沸揚揚。我真心希望醫生朋友和患者朋友,都可以靜下來,別那么浮躁。我們憑自己的良心去想問題,憑自己的良心去說話,憑自己的良心去做事?!?/p>
個人簡介:張軍衛,中國康復研究中心脊柱脊髓外科主任,中國康復研究中心第十二黨支部書記,首都醫科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骨外科學系副主任,第十六屆東京夏季殘奧會中國殘疾人體育代表團首席醫療官。主刀完成手術80余例/年,包括脊柱及腦癱外科手術。
編輯:顏源 主編:陳巖鵬